观察-九游会亚洲

本文转自:凉山日报

越西县妇联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讲活动现场。

为群众发放物资。

走进越西县梅花镇,满目苍翠的山林让人心旷神怡。而更让人赞叹的是,街头巷尾、房前屋后整洁有序的“第一视角”。

近年来,越西县妇联与越西县梅花镇深度联合,创新推出“垃圾超市”,用“文明分”换取“文明风”,变“要我干”为“我要干”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破除陈规陋习、催生移风易俗新动能,党建带妇建的力量催生和美乡村亮新颜。

□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苏勇文/图

微处着手探索有效模式

梅花镇位于越西县最北端,距离县城36公里,全镇共6153人,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。“在乡村治理的推进过程中,各村生活垃圾管理难、环境卫生习惯差等痼疾成为反映最强烈的问题,必须想办法解决。”在梅花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,梅花镇妇联率先在梅花村、打土村试点推出“垃圾超市”模式,开展“捡垃圾、存积分、兑物品”活动,引导村民爱护环境、转变风气、养好习惯,每月逢10日为“垃圾积分日”(垃圾清运日),每月20日为“垃圾兑换物品日”。

“垃圾超市里主要有米、面、油等日用品和铅笔、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可供兑换。回收的垃圾中,不可回收垃圾统一处理,可回收垃圾统一变卖作为物品购买资金。”打土村妇联主席蒋阿呷布都木介绍,“村民从捡垃圾中获得了实惠,现在也不乱扔垃圾了,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”

而针对年老体弱、行动不便的村民,打土村妇联还采取“流动兑换”模式到其家门口收垃圾,把房前屋后所有垃圾收集兑换成面条、毛巾、洗洁剂等生活用品,帮助其慢慢养成收拾垃圾的好习惯。

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力量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,好模式离不开好的举措保障。在“超市营业员”蒋阿呷布都木看来,“垃圾超市”这几年能够坚持下来,关键在于党组织高度重视、党员作用发挥良好、妇联积极配合。

梅花镇“垃圾超市”模式由镇党委牵头制定,妇联具体执行,构建起全员参与的纵向运营体系,成功创立“镇党委书记 包村领导 妇联干部 党员 群众”的“1 1 1 1 n”结对联系机制。各级党支部引领,妇联组织全面参与,与村民共建和谐、美丽新乡村。

镇党委为各村下拨1万元专项经费、配置1辆垃圾清运车、1名垃圾清运员、成立1个“垃圾超市”领导小组,为各村垃圾超市提供支持和标准参照。

“‘垃圾超市’开展初期,村民都不愿意动,我们各个村的党员干部和妇女工作同志就想办法宣传动员,在群众知情大会、坝坝会、火塘夜会、流动课堂上,给村民具体地讲解积分标准和兑换标准。”梅花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道。

“党员干部们宣传之后,我们不再乱扔垃圾,收集好了自家的,空了还到处去捡。”用积分兑换了3把面条、1张洗碗巾的潘阿依高兴地说,“今天我的积分最高,兑换的物品也最多。”通过选树示范典型、奖励先进、鼓励后进,小积分有效激发如潘阿依一样的广大妇女群众参与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营造文明健康、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。

持续发力建立长效机制

“垃圾超市”运行模式初见成效后,打土村妇联每季度还开展1次“环保之星”评比活动,根据村民积分情况按比例评选,引领群众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,人人行动起来,户户参与进来,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,变“单向付出”为“双向循环”,从而实现双赢、共享。

“我这个月已经是第二次兑换积分了,今天兑换了两瓶酱油和一提纸,一季度有希望当上‘环保之星’。”村民蒋阿依笑呵呵地说,“现在大家积极性很高,不只是为了兑奖品,当了‘环保之星’脸上有光。”

截至目前,梅花镇已将“垃圾超市”模式全面推广至下辖7个村运行,累计处理383余吨不可回收垃圾,回收并变卖了3.7吨可回收垃圾,共兑换了价值13万余元的生活用品。

近日,在党建月会和全镇“垃圾超市”座谈交流会上,各村专题汇报“垃圾超市”运营情况和存在问题,总结经验做法、优化工作方法,推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。一项务实的举措正在谋划着更加长远的未来。

越西县妇联主席汪万凤谈道,下一步,将与梅花镇党委政府深化配合,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充分发挥“垃圾超市”作用,用活用好“垃圾超市”这座连接党和群众的“连心桥”,让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,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树文明新风、促乡村振兴中来,逐步形成全民弘扬社会新风,共同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。

观察-九游会亚洲

原创 啊啊啊无码_梅花镇:啊~cao死你个小saob男男小“积分”兑出“大能量”——la2tsmi56-b

本文转自:凉山日报

越西县妇联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讲活动现场。

为群众发放物资。

走进越西县梅花镇,满目苍翠的山林让人心旷神怡。而更让人赞叹的是,街头巷尾、房前屋后整洁有序的“第一视角”。

近年来,越西县妇联与越西县梅花镇深度联合,创新推出“垃圾超市”,用“文明分”换取“文明风”,变“要我干”为“我要干”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破除陈规陋习、催生移风易俗新动能,党建带妇建的力量催生和美乡村亮新颜。

□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苏勇文/图

微处着手探索有效模式

梅花镇位于越西县最北端,距离县城36公里,全镇共6153人,是典型的彝族聚居区。“在乡村治理的推进过程中,各村生活垃圾管理难、环境卫生习惯差等痼疾成为反映最强烈的问题,必须想办法解决。”在梅花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,梅花镇妇联率先在梅花村、打土村试点推出“垃圾超市”模式,开展“捡垃圾、存积分、兑物品”活动,引导村民爱护环境、转变风气、养好习惯,每月逢10日为“垃圾积分日”(垃圾清运日),每月20日为“垃圾兑换物品日”。

“垃圾超市里主要有米、面、油等日用品和铅笔、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可供兑换。回收的垃圾中,不可回收垃圾统一处理,可回收垃圾统一变卖作为物品购买资金。”打土村妇联主席蒋阿呷布都木介绍,“村民从捡垃圾中获得了实惠,现在也不乱扔垃圾了,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”

而针对年老体弱、行动不便的村民,打土村妇联还采取“流动兑换”模式到其家门口收垃圾,把房前屋后所有垃圾收集兑换成面条、毛巾、洗洁剂等生活用品,帮助其慢慢养成收拾垃圾的好习惯。

党建引领凝聚强大力量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,好模式离不开好的举措保障。在“超市营业员”蒋阿呷布都木看来,“垃圾超市”这几年能够坚持下来,关键在于党组织高度重视、党员作用发挥良好、妇联积极配合。

梅花镇“垃圾超市”模式由镇党委牵头制定,妇联具体执行,构建起全员参与的纵向运营体系,成功创立“镇党委书记 包村领导 妇联干部 党员 群众”的“1 1 1 1 n”结对联系机制。各级党支部引领,妇联组织全面参与,与村民共建和谐、美丽新乡村。

镇党委为各村下拨1万元专项经费、配置1辆垃圾清运车、1名垃圾清运员、成立1个“垃圾超市”领导小组,为各村垃圾超市提供支持和标准参照。

“‘垃圾超市’开展初期,村民都不愿意动,我们各个村的党员干部和妇女工作同志就想办法宣传动员,在群众知情大会、坝坝会、火塘夜会、流动课堂上,给村民具体地讲解积分标准和兑换标准。”梅花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道。

“党员干部们宣传之后,我们不再乱扔垃圾,收集好了自家的,空了还到处去捡。”用积分兑换了3把面条、1张洗碗巾的潘阿依高兴地说,“今天我的积分最高,兑换的物品也最多。”通过选树示范典型、奖励先进、鼓励后进,小积分有效激发如潘阿依一样的广大妇女群众参与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、移风易俗和文明创建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营造文明健康、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。

持续发力建立长效机制

“垃圾超市”运行模式初见成效后,打土村妇联每季度还开展1次“环保之星”评比活动,根据村民积分情况按比例评选,引领群众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,人人行动起来,户户参与进来,激发群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,变“单向付出”为“双向循环”,从而实现双赢、共享。

“我这个月已经是第二次兑换积分了,今天兑换了两瓶酱油和一提纸,一季度有希望当上‘环保之星’。”村民蒋阿依笑呵呵地说,“现在大家积极性很高,不只是为了兑奖品,当了‘环保之星’脸上有光。”

截至目前,梅花镇已将“垃圾超市”模式全面推广至下辖7个村运行,累计处理383余吨不可回收垃圾,回收并变卖了3.7吨可回收垃圾,共兑换了价值13万余元的生活用品。

近日,在党建月会和全镇“垃圾超市”座谈交流会上,各村专题汇报“垃圾超市”运营情况和存在问题,总结经验做法、优化工作方法,推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。一项务实的举措正在谋划着更加长远的未来。

越西县妇联主席汪万凤谈道,下一步,将与梅花镇党委政府深化配合,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,充分发挥“垃圾超市”作用,用活用好“垃圾超市”这座连接党和群众的“连心桥”,让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,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树文明新风、促乡村振兴中来,逐步形成全民弘扬社会新风,共同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。

网站地图